新闻动态

十点读平潭│西海之歌_渡轮_海峡_大桥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0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陈江尧,2004年生于福建平潭,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,独立音乐人,摄影爱好者,平潭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散见《人民日报》《福建日报》《江西日报》《定州日报》《平潭时报》等刊物。

海风掠过娘宫码头的石阶

带着十几年的潮声漫来

春日暖阳里

渡轮的锈迹凝着旧时等候

山顶炊烟缠着浪涛的回甘

抬眼时

展开剩余85%

平潭海峡大桥正驮着车流与霞光

在“建桥禁区”的浪尖铺成诗行

本期《十点读平潭》特别档

文章作者陈江尧

有话对大家说

点开下方音频听听吧

这里有渡轮上的风雨

红绳光饼的摇晃

更有从惊涛中生长的奇迹

当桥灯串起海上星河

每阵风过

都是西海在唱——唱旧时光

也唱新模样

陈江尧笔下的《西海之歌》正随风而来

请欣赏章林为大家带来的朗读

朗读者/陈章林

作者/陈江尧

暖阳普照的下午,我从海坛岛东部一路向西,来到了阔别多年的娘宫码头。

时候正是春日,温暖的阳光洒在娘宫码头的每一寸肌肤上。停好车,惬意地将目光投向眼前那片蔚蓝。远处,薄雾与苍穹浑然一体,在日光下宛如古籍泛黄的纸页,轻柔地遮住朦胧中起伏的山脉剪影。头顶,几只海鸥掠过,身后拖曳的云痕在天际悠然漂流。岸边的海面,“闽渡”系列渡轮稳稳停靠于岸边,船顶至船舷两侧的红色小旗随风而舞,斑驳的船身烙印着岁月的沧桑锈迹。一旁,小艇犹如一群稚子,在绳索的绑定中整齐排列,紧紧依偎在渡轮身侧。

脚下的道路、身侧的房屋、靠海的石堤……眼前所见的一切,那么陌生,又那么熟悉。意识中模糊的记忆,似乎正在海面上更新,同新浪潮一起荡漾着。

循着村边蜿蜒的小径上山直到顶部,山顶人家宁静的小院中,老妇手持竹筛滤着谷物,禽类摇摆前来对地啄食,老翁则坐于小板凳上,低头弯腰,劈柴生火。坐在山顶的凉亭下休憩,地上芒草丛生,阑珊外,芦苇在山风中轻舞。柔和的风中,能够听见浪花拍岸声。我闻声站起,将视线转向山下。石堤处,渔妇们头裹丝巾,于礁石间捡拾海物;垂钓者则抛上一竿,静候愿者上钩。

我向南眺望,平潭海峡大桥如长龙般贯穿于海上,承载着川流不息的车辆,来往于海坛海峡间。桥墩旁的海面上,几名渔夫挥动船桨,小舟尾部犁开道道涟漪,徐徐穿过桥洞。渔歌声与笑声随风拂过海面,似乎飘向了不远处的渔排。日渐偏西,夕阳洒在芒草籽上,为芒毛镀上一圈光环。日辉驱散迷蒙的海雾,远山的轮廓此时清晰可见。头顶,几只白鹭翩翩入画,与白塔一同倒映在海面。渔夫们在娘宫码头红白相间的灯塔下泊船,满载一篮鲜鱼踏上归途。

斜挂的红日,终将天际染成橙红;此刻的西海,已化身奇丽的镜像。桥墩顶端成对的黄色桥灯依次点亮,如星河般延展至对岸,照亮夜归车流前行的路。天际霞光四溢,大桥上方的火烧云变幻着斑斓的色彩。我为母亲捕捉了几帧与落日同框的画面,而后我们驻足山坡,在桥下,静观红日西沉,直至最后一抹余晖消逝于天际,消逝于海上。

思绪不禁回溯至十几年前。初次来到娘宫码头,那时平潭还未有跨海大桥,因而出岛仅能通过乘渡轮这一方式。驾车乘渡轮,要顺着下海的碎石坡,缓缓驶上过渡海陆的红色甲板,才能进入渡轮内。这个过程并非轻易之事。就排队而言,除了候船需要不少时间,有时车流量大,还要在娘宫码头的长路上额外再等许久,若是再遇见糟糕的天气,车辆的队形一乱,就更拥堵了。若是遇上暴雨,窗上不断绽放的雨花,最大速率的雨刮器也不能及时消去,在这时,渡轮放下的甲板常常会因风浪离岸,车在模糊的视野下很容易窜进海中。

风和日丽时排队,会出现戴着头巾的老妇在车辆间穿行。她们或是提着用红绳串起来的福清光饼,敲窗售卖;或是拿着一袋红抹布,询问是否需要代擦拭车镜或车玻璃。在记忆中买过一次福清光饼,虽然饼皮十分坚硬,但看着用红绳捆绑串联的光饼们在空中摇摇晃晃,其可爱之态便让我不再在意它的口感了。

渡过海坛海峡的这段时间,驾车的人大多坐在车上等候,而没有驾车的人,则站在船的第二层上。遇上狂风骤雨,海浪漫卷,渡轮也随之摇摇晃晃。渡轮载车的部分是露天的,所以除了渗入的海水以外,甲板上还会积累一些雨水。那时我总会有些莫名担心,好在向来相安无事。若是雨日要下车,就不得不卷起裤管,再打上一顶伞,艰难地穿行于排布紧密的车辆间。

从前乘坐过多少次渡轮,我已记不清了,只知道自从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建起后,摆渡进出海岛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驾车奔驰于宽敞的大桥公路上或是乘坐高铁,成为进出海坛岛的主流交通方式。如今的娘宫码头,已经没有了汹涌的人潮,也见不到排成长队的车辆和卖光饼、代擦车的老妇了,但路更平整了,房屋更新了,港口建设的设施也更先进了。

儿时常常疑惑:为什么出岛一定要坐船,而不能有一座大桥让人们出行呢?常得到的答案是:风太大了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个与百慕大、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,被称为“建桥禁区”的平潭海峡,克服了重重困难,在大海上建构起了史诗性的作品。

当晚风吹过发梢,我的思绪才被拉回。海面上,零星有几艘渔船还亮着灯,在白塔光束的照耀下靠岸。海面在月光下泛起银鳞般的微光,与大桥的华灯相映,犹如星辰坠入大海,落于人间,流淌着浪漫的音符。

海坛海峡上的这道长虹,见证着渔舟唱晚、潮汐更迭。夜色笼罩下的桥墩,默默承受着海浪的拍打,坚守着重要的使命。桥上车流穿梭,每一盏车灯聚焦之处,或许都潜藏着精彩的故事,流动于风与浪中,编成宏大的西海之歌。

西海之歌,日月相辉;风过桥端,涛声不绝。

朗读者:陈章林

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

《十点读平潭》特别版

欣赏作家美文,聆听岚岛故事。平潭广播电视台FM98.5综合广播携手平潭作家协会,于每周五晚推出《十点读平潭》特别版,节目将那些触动心灵、描绘海岛风情的文字,以最真挚、最动人的声音呈现给每一位听众,请您和我们一起感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魅力,体会平潭之美。

引用图文版权及免责声明

发布于:北京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again怎么读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