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太平天国起义前的军事化家庭管理 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筹备起义的初期,他们就为追随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化管理体系。由于当时参加起义按清律属于诛九族的大罪,洪秀全等人采取了一个彻底的办法——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全家老小一起加入起义队伍,以此确保每个人的家人不会被清廷迫害。 起义正式爆发后,太平军建立了独特的女营制度。这个制度实际上是对全家入营政策的补充:既然男女都要编入军营,那么孩子们自然也要随军。根据太平天国规定,10岁以下的儿童跟随母亲或姐姐住在女营,稍大一些的男童则要离开母亲,跟随父亲转入男营。这种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家庭结构。 在这些军事编制中,最特殊的是童子兵的设置。这些15岁左右的少年被编入军队,与老年男子一起被称为牌尾。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在太平天国军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主要承担三种职能: 展开剩余55%首先是最直接的战斗职能。童子兵们经常被派往前线冲锋陷阵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们中的佼佼者还能获得领兵作战的机会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陈玉成。1851年,失去双亲的陈玉成随叔父加入太平军。由于当时已近15岁,他直接被编入童子军。仅仅一年后,在攻打武昌战役中,15岁的陈玉成就已经跟随名将罗大纲勘察地形。到1853年,16岁的他就被提拔为左四军正典圣粮,正式进入指挥层。这种快速的晋升也解释了为何陈玉成后来对太平天国如此忠诚。他在就义前曾说:太平天国去我一人,江山也算去了一半。我受天朝重恩,不能投降,败军之将,无颜求生。这位年轻将领牺牲时年仅26岁。 童子兵的第三个作用却意外地暴露了太平天国制度的缺陷。由于实行严格的男女分营制度,普通士兵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。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,许多将领出于为人父的本能,开始从童子兵中挑选养子。他们给这些孩子改名换姓,当作亲生骨肉抚养。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忠王李秀成收养李容发,以及其部将郜永宽收养郜胜飚。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对太平天国反家庭政策的一种变相反抗。 [主要参考资料] 1. 罗尔纲、王庆成合著《太平天国》 2. 陈玉成口述史料 发布于:天津市
|